一台计算机由主机、外设及其他部分组成,只有这些硬件组合在一起协调工作,才能称之为计算机。计算机发展到现在,由于不同领域的使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出现了很多分类和零件。但是工作原理没有发生变化。所有计算机组成大致相同,都包含计算机五大组成部分。
运算器和控制器一般都集成在CPU(中央处理器)当中。
负责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
1.运算器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算的部件。经常进行的运算是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,所以运算器又可称为算术逻辑运算部件(Arithmetic and Logical,ALU)。
2.运算器的核心是加法器。运算器中还有若干个通用寄存器或累加寄存器,用来暂存操作数并存放运算结果。寄存器的存取速度比存储器的存放速度快很多。
3..运算器主要用来负责程序的运算与逻辑的判断。
计算机的指挥中心,负责控制其他硬件运行
1.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心,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们预先确定的操作步骤,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各部件有条不紊的自动工作。
2.控制器从主存中逐条地读取出指令进行分析,根据指令的不同来安排操作顺序,向各部件发出相应的操作信号,控制它们执行指令所规定的任务。控制器中包括一些专用的寄存器。
3.控制器主要负责协调各个组件和各个单元的工作。
CPU主要用来管理和运算,是整个计算的大脑。它从内存读取指令——》解码——》执行,周而复始。直到一个程序运行完成
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的微型计算机中,往往将CPU制成一块具有特定功能的芯片,称为微处理器,芯片里边有编写好的微指令集,我们在主机上的所有操作或者说任何软件的执行最终都要转化成cpu的指令去执行,如输入输出,阅读,视频,上网等这些都要参考CPU是否内置有相关微指令集才行。如果没有那么CPU无法处理这些操作。不同的CPU指令集不同对应的功能也不同,这就好比不同的人脑,对于大多数人类来说,人脑的结构一样,但是大家的想法、思想都有差别。
1.精简指令集(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,RISC):这种CPU的设计中,微指令集较为精简,每个指令的运行时间都很短,完成的动作也很单纯,指令的执行效能较佳;但是若要做复杂的事情,就要由多个指令来完成。常见的RISC指令集CPU主要例如Sun公司的SPARC系列、IBM公司的Power Architecture(包括PowerPC)系列、与ARM系列等。【注:Sun已经被Oracle收购;】
2.SPARC架构的计算机常用于学术领域的大型工作站中,包括银行金融体系的主服务器也都有这类的计算机架构;
3.PowerPC架构的应用,如Sony出产的Play Station 3(PS3)使用的就是该架构的Cell处理器。
4.ARM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CPU了,常用的各厂商的手机、PDA、导航系统、网络设备等,几乎都用该架构的CPU。
1.复杂指令集(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,CISC)与RISC不同,在CISC的微指令集中,每个小指令可以执行一些较低阶的硬件操作,指令数目多而且复杂,每条指令的长度并不相同。因此指令执行较为复杂所以每条指令花费的时间较长,但每条个别指令可以处理的工作较为丰富。常见的CISC微指令集CPU主要有AMD、Intel、VIA等的x86架构的CPU。
CPU按照指令集可以分为精简指令集CPU和复杂指令集CPU两种,区别:
1.精简指令集:精简,每个指令的运行时间都很短,完成的动作也很单纯,指令的执行效能较佳;但是若要做复杂的事情,就要由多个指令来完成。
2.复杂指令集:每个小指令可以执行一些较低阶的硬件操作,指令数目多而且复杂,每条指令的长度并不相同。因为指令执行较为复杂所以每条指令花费的时间较长,但每条个别指令可以处理的工作较为丰富。
1.x86是针对cpu的型号或者说架构的一种统称,详细地讲,最早的那颗Intel发明出来的CPU代号称为8086,后来在8086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80285、80386....,因此这种架构的CPU就被统称为x86架构了。
2.由于AMD、Intel、VIA所开发出来的x86架构CPU被大量使用于个人计算机上面,因此,个人计算机常被称为x86架构的计算机!
3.程序员开发出的软件最终都要翻译成cpu的指令集才能运行,因此软件的版本必须与cpu的架构契合,举个例子,我们在MySQL官网下载软件MySQL时名字为:
Windows(x86,32-bit),ZIP Archive
(mysql-5.7.20-win32.zip)
我们发现名字中有x86或32,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:该软件应该运行在x86架构的计算机上。
1.cpu的位数指的是cpu一次性能从内存中取出多少位二进制指令,64bit指的是一次性能从内存中取出64位二进制指令。
2.在2003年以前由Intel所开发的x86架构CPU由8位升级到16、32位,后来AMD依此架构修改新一代的CPU为64位,到现在,个人计算机CPU通常都是x86_64的架构。
3.cpu具有向下兼容性,指的是64位的cpu既可以运行64位的软件,也可以运行32位的软件,而32位的cpu只能运行32位的软件。这其实很好理解,如果把cpu的位数当成是车道的宽,而内存中软件的指令当做是待通行的车辆,宽64的车道每次肯定既可以通行64辆车,也可以通信32辆车,而宽32的车道每次却只能通行32辆车
×86_32位操作系统:
1.使用x86指令集
2.指CPU一次性能处理32位个二进制字符(四个字节宽)
3.只能运行32位及以下的软件,可以兼容运行比自己更低版本的程序
4.最大支持4G内存
×86: 64位操作系统:
1.使用x86指令集的64位扩展超集(八个字节)
2.指CPU一次性能处理64位个二进制字符
3.既能运行32位的软件又能运行64位的软件,可以兼容运行比自己更低版本的程序
4.最大支持128G,受主板限制
1.微处理器由一片或少数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中央处理器。这些电路执行控制部件和算术逻辑部件的功能。微处理器能完成取指令、执行指令,以及与外界存储器和逻辑部件交换信息等操作,是微型计算机的运算控制部分。它可与存储器和外围电路芯片组成微型计算机。
2.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核心部件——微处理器的发展上,每当一款新型的微处理器出现时,就会带动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的相应发展,如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,存储器存取容量的不断增大、存取速度的不断提高,外围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新设备的不断出现等。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,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。
第1阶段(1971——1973年)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,通常称为第1代。
第2阶段(1974——1977年)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,通常称为第2代。
第3阶段(1978——1984年)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,通常称为第3代。
第4阶段(1985——1992年)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,又称为第4代。
第5阶段(1993-2005年)是奔腾(pentium)系列微处理器时代,通常称为第5代。
第6阶段(2005年至今)是酷睿(core)系列微处理器时代,通常称为第6代。“酷睿”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,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,提高每瓦特性能,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。
最开始取值、解码、执行这三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,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过程完成都需要等待其余两个过程执行完毕,时间浪费
流水线式的设计,即执行指令n时,可以对指令n+1解码,并且可以读取指令n+2,完全是一套流水线。
1.比流水线更加先进,有多个执行单元,可以同时负责不同的事情,比如看电影的同时,听歌,打游戏,学习linux。
2.两个或更多的指令被同时取出、解码并装入一个保持缓冲区中,直至它们都执行完毕。只有有一个执行单元空闲,就检查保持缓冲区是否还有可处理的指令
3.缺陷:这种设计存在一种缺陷,即程序的指令经常不按照顺序执行,在多数情况下,硬件负责保证这种运算结果与顺序执行的指令时的结果相同。
1.内核态——>操作系统正在控制硬件
当cpu在内核态运行时,cpu可以执行指令集中所有的指令,很明显,所有的指令中包含了使用硬件的所有功能,(操作系统在内核态下运行,从而可以访问整个硬件)
2.用户态-->应用程序正在运行
用户程序在用户态下运行,仅仅只能执行cpu整个指令集的一个子集,该子集中不包含操作硬件功能的部分,因此,一般情况下,在用户态中有关I/O和内存保护(操作系统占用的内存是受保护的,不能被别的程序占用),当然,在用户态下,将PSW(Program Status Word 程序状态寄存器)中的模式设置成内核态也是禁止的。
内核态与用户态切换
用户态下工作的软件不能操作硬件,但是我们的软件比如暴风影音,一定会有操作硬件的需求,比如从磁盘上读一个电影文件,那就必须经历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过程,为此,用户程序必须使用系统调用(system call),系统调用陷入内核并调用操作系统,TRAP指令把用户态切换成内核态,并启用操作系统从而获得服务。
请把的系统调用看成一个特别的的过程调用指令就可以了,该指令具有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特别能力。
物理双核,通过超线程技术,使每个物理核心模拟出一个虚拟核心出来,这样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。但实际上它还是双核,但是性能比双核要强,低于真正的物理四核心处理器
双核——》2个cpu核心
四线程:每个核内部有两条流水线——》2核有4条流水线
moore定律指出,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倍,随着晶体管数量的增多,更强大的功能成为了可能。
ps:挤牙膏行为不算,所以不适应一些芯片厂商。
ps:挤牙膏行为不算,所以不适应一些芯片厂商。
1.第一步增强:在cpu芯片中加入更大的缓存,一级缓存L1,用和cpu相同的材质制成,cpu访问它降低时延
2.第二步增强:一个cpu中的处理逻辑增多,intel公司首次提出,称为多线程(multithreading)或超线程(hyperthreading),对用户来说一个有两个线程的cpu就相当于两个cpu,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进程和线程的知识就起源于这里,进程是资源单位而线程才是cpu的执行单位。
3.多线程运行cpu保持两个不同的线程状态,可以在纳秒级的时间内来回切换,速度快到你看到的结果是并发的,伪并行的,然而多线程不提供真正的并行处理,一个cpu同一时刻只能处理一个进程(一个进程中至少一个线程)
4、第三步增强:除了多线程,还出现了核心2个或者4个完整处理器的cpu芯片,如下图。要使用这类多核芯片肯定需要有多处理操作系统
用与cpu相同材质制造,与cpu一样快,因而cpu访问它无时延,典型容量是:在32位cpu中为32*32,在64位cpu中为64*64,在两种情况下容量均<1KB。
因访问内存得到指令或数据的时间比cpu执行指令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,所以,所有CPU内部都有一些用来保存关键变量和临时数据的寄存器,这样通常在cpu的指令集中专门提供一些指令,用来将一个字(可以理解为数据)从内存调入寄存器,以及将一个字从寄存器存入内存。cpu其他的指令集可以把来自寄存器、内存的操作数据组合,或者用两者产生一个结果,比如将两个字相加并把结果存在寄存器或内存中。
1.除了用来保存变量和临时结果的通用寄存器外
2.多数计算机还有一些对程序员设计的专门寄存器,其中之一便是程序计数器,它保存了将要取出的下一条指令的内存地址。在指令取出后,程序计算器就被更新以便执行后期的指令
3.另外一个寄存器便是堆栈指针,它指向内存中当前栈的顶端。该栈包含已经进入但是还没有退出的每个过程中的一个框架。在一个过程的堆栈框架中保存了有关的输入参数、局部变量以及那些没有保存在寄存器中的临时变量
4.最后 一个非常重要的寄存器就是程序状态字寄存器(Program Status Word,PSW),这个寄存器包含了条码位(由比较指令设置)、CPU优先级、模式(用户态或内核态),以及各种其他控制位。用户通常读入整个PSW,但是只对其中少量的字段写入。在系统调用和I/O中,PSW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
操作系统必须知晓所有的寄存器。在时间多路复用的CPU中,操作系统会经常中止正在运行的某个程序并启动(或再次启动)另一个程序。每次停止一个运行着的程序时,操作系统必须保存所有的寄存器,这样在稍后该程序被再次运行时,可以把这些寄存器重新装入。
主要由硬件控制高速缓存的存取,内存中有高速缓存行按照0~64字节为行0,64~127为行1。。。最常用的高速缓存行放置在cpu内部或者非常接近cpu的高速缓存中。
当某个程序需要读一个存储字时,高速缓存硬件检查所需要的高速缓存行是否在高速缓存中。如果是,则称为高速缓存命中,缓存满足了请求,就不需要通过总线把访问请求送往主存(内存),这毕竟是慢的。
高速缓存的命中通常需要两个时钟周期。高速缓存为命中,就必须访问内存,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代价。由于高速缓存价格昂贵,所以其大小有限,有些机器具有两级甚至三级高速缓存,每一级高速缓存比前一级慢但是容量增加。
缓存在计算机科学的许多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并不仅仅只是RAM(随机存取存储器)的缓存行。只要存在大量的资源可以划分为小的部分,那么这些资源中的某些部分肯定会比其他部分更频发地得到使用,此时用缓存可以带来性能上的提升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操作系统一直在使用缓存,比如,多数操作系统在内存中保留频繁使用的文件(的一部分),以避免从磁盘中重复地调用这些文件,类似的/root/a/b/c/d/e/f/a.txt的长路径名转换成该文件所在的磁盘地址的结果然后放入缓存,可以避免重复寻找地址,还有一个web页面的url地址转换为网络地址(IP)地址后,这个转换结果也可以缓存起来供将来使用。
缓存是一个好方法,在现代cpu中设计了两个或以上缓存。第一级缓存称为L1总是在CPU中,通常用来将已经解码的指令调入cpu的执行引擎,对那些频繁使用的数据自,多少芯片还会按照第二L1缓存 。。。另外往往设计有二级缓存L2,用来存放近来经常使用的内存字。L1与L2的差别在于对cpu对L1的访问无时间延迟,而对L2的访问则有1-2个时钟周期(即1-2ns)的延迟。
读写速度超快,断电数据即丢失
再往下一层是主存,此乃存储器系统的主力,主存通常称为随机访问存储RAM,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存,容量一直在不断攀升,所有不能再高速缓存中找到的,都会到主存中找,主存是易失性存储,断电后数据全部消失
ps:linux系统会把内存分为两种区域:
buffer:缓冲区,攒一大波数据,再刷入硬盘
cache:缓存区,把硬盘的数据在内存中缓存好,cpu取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内存取
写入缓冲区buffer,读取缓存区cache
读取速度超快,只能用于读取,断电数据不丢失
除了主存RAM之外,许多计算机已经在使用少量的非易失性随机访问存储如ROM(Read Only Memory,ROM),在电源切断之后,非易失性存储的内容并不会丢失,ROM只读存储器在工厂中就被编程完毕,修改需要使用专业的烧录设备。ROM速度快且便宜,在有些计算机中,用于启动计算机的引导加载模块就存放在ROM中,另外一些I/O卡也采用ROM处理底层设备的控制。
ps:内存中存放都是cpu要运行的程序
RAM=》qq、暴风影音、微信、爱奇艺视频
ROM=》BIOS(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的输入输出操作系统)
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和闪存(flash memory)
EEPROM(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,电可擦除可编程ROM)和闪存(flash memory)也是非易失性的,但是与ROM相反,他们可以擦除和重写。不过重写时花费的时间比写入RAM要多。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中,闪存通常作为存储媒介。闪存是数码相机中的胶卷,是便携式音译播放器的磁盘,还应用于固态硬盘。闪存在速度上介于RAM和磁盘之间,但与磁盘不同的是,闪存擦除的次数过多,就被磨损了。
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(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)
还有一类存储器就是CMOS,它是易失性的,许多计算机利用CMOS存储器来保持当前时间和日期。CMOS存储器和递增时间的电路由一小块电池驱动,所以,即使计算机没有加电,时间也仍然可以正确地更新,除此之外CMOS还可以保存配置的参数,比如,哪一个是启动磁盘等,之所以采用CMOS是因为它耗电非常少,一块工厂原装电池往往能使用若干年,但是当电池失效时,相关的配置和时间等都将丢失。比如:电脑每次断电关机后再次开机时间就会重置,原因:CMOS电池没电了。
cpu cpu
ROM(BIOS系统) RAM(cpu与硬盘之间的缓存)
CMOS(BIOS配置、时间) 硬盘(系统软件存放地)
swap分区、当内存不够时,拿出虚拟内存作为应急使用
ECC内存,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技术(ECC)的内存条。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,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。ECC是“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”的简写,中文名称是“错误检查和纠正”。
ECC内存和普通内存相比,只是拥有的特殊的纠错能力。
所以如果相同规格的普通内存与ECC内存速度上是一样,只是ECC内存更加的稳定。但你特别强调性能的话,性能是综合各方面的表现比如速度、稳定等,那么在性能上来说ECC要比普通内存好,这个好就是指稳定。
外储存器是指除计算机内存及CPU缓存以外的储存器,此类储存器一般断电后仍然能保存数据。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硬盘、软盘、光盘、U盘等。
硬盘常分为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,目前计算主流外部存储设备之一
固态硬盘(SSD)
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(FLASH芯片、DRAM芯片)组成。
基于闪存作为存储介质,断电数据仍然存在,用于永久保存数据。
优点:
读写速度快、抗震防摔性强、低功耗、低噪音、工作温度范围大、轻便
缺点:
同价位容量小、寿命比机械硬盘低,数据丢失不容易找回。
机械硬盘(HDD)
机械硬盘即是传统普通硬盘,主要由:盘片,磁头,盘片转轴及控制电机,磁头控制器,数据转换器,接口,缓存等几个部分组成
基于磁存取数据,断电数据仍然存在,用于永久保存数据。
优点:
同价位容量大、寿命长、数据丢失可找回大部分
缺点:
读写速度慢、抗震防摔性弱、功耗较高、噪音较大、工作温度范围少、较重
输入设备(InputDevice)是人或外部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一种装置,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。计算机能够接收各种各样的数据,既可以是数值型的数据,也可以是各种非数值型的数据,如图形、图像、声音等都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,进行存储、处理和输出。
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。是计算机与用户或其他设备通信的桥梁。输入设备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。
键盘,鼠标,摄像头,扫描仪,光笔,手写输入板,游戏杆,语音输入装置等都属于输入设备。
输出设备(Output Device)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终端设备,用于接收计算机数据的输出显示、打印、声音、控制外围设备操作等。
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、字符、图像、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。
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、打印机、绘图仪、影像输出系统、语音输出系统、磁记录设备等。
机箱一般包括外壳、支架、面板上的各种开关、指示灯等。
机箱作为电脑配件中的一部分,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,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。此外,电脑机箱具有屏蔽电磁辐射的重要作用。
3、虽然是很重要的配置,但是使用质量不良的机箱容易让主板和机箱短路,使电脑系统变得很不稳定。
为设备,将220V家用电或企业用电分别变压成适合各个部分的电压。
AB双路供电:为了实现储蓄供电,避免某一单一线路故障导致断电影响服务器的运行
ATX电源:标准电源,台式机,工作站,低端服务器
SSI电源:专门为了服务器而生的电源,基本适用于各种档次的服务器
UPS电源:不间断电源系统,电池供电。
(1) 需要AB双线路供电
(2) 通过蓄电池供电(半个小时-2小时)
(3) 备用柴油发电机,会与就近的加油站签订供油协议
电脑与服务器中充当类似人体大脑的角色,负责数据的计算以及程序的控制,中央处理器
intel: i3 i5 i7 i9
AMD: R5 R7 R9
intel: 志强 E5 E7
AMD: 霄龙 皓龙
双核,四核:单个cpu所包含的核心的数量 双核 两个核心 四核 四个核心
几路的服务器:1路代表 1颗CPU
2路 2颗CPU(一般情况下多路CPU需要同型号)
由散热片和风扇组成
散热片连接CPU,将CPU热量导热到散热片上。风扇再将散热片的热量吹出服务器。达到散热的效果。
如果散热模组失效,服务器会先降频。有保护功能主板的服务器会重启,不然温度持续升高烧掉cpu。
散热片和CPU中间用的是散热硅脂(不是牙膏),目的是为了弥补cpu和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和提高导热性能,越均匀越好,越薄越好。
内存是一个临时的存储器,负责设备中的数据的中转但是不具备永久存储的能力
CPU是电脑系统中的老大,处理运算速度是最快的,数据一般存在磁盘中的,因此需要通过内存作为数据处理的媒介,让CPU能够从内存那种直接读取数据,并把CPU的操作指令与数据处理完成后保存到磁盘中。和CPU、硬盘并称为电脑的三大件。
内存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影响整个电脑的处理速度
内存数据无法持久化保存,会造成内存的数据丢失
程序:QQ、微信,程序存放在磁盘中静态的数据。
进程:进行中的程序,运行起来的程序,工作在内存中的。
守护进程:一种后台运行、不可以自行停止的进程
处理高并发能力
1、高并发:用户访问量、流量集中化,并且数量过大的情况下
2、关于数据方面的优化方案
将用户经常访问的、访问量大的数据提前写入内存中去
将内存中的数据永远保存到磁盘中
3、缓存区和缓冲区
buffer:缓冲区
等待磁盘中数据写入的区域
cache:缓存区
存放等待cpu读取的数据的区域
写buffer,读cache
1、大容量储存设备的设备,硬盘上也是有缓存芯片的。
2、常用硬盘都是3.5英寸的,常规的机械硬盘,读取性能不高,性能比内存差很多,所以,在企业工作中,我们才会把大量的数据缓存到内存中,写入到缓冲区。
硬盘中一般会有多个盘片组成,每个盘片包含两个面,每个盘面都对应地有一个读/写磁头。受到硬盘整体体积和生产成本的限制,盘片数量都受到限制,一般都在5片以内。盘片的编号自下向上从0开始,如最下边的盘片有0面和1面,再上一个盘片就编号为2面和3面。
下图共有三张盘片、六片面、六磁头
下图显示的是一个盘面,盘面中一圈圈灰色同心圆为一条条磁道,从圆心向外画直线,可以将磁道划分为若干个弧段,每个磁道上一个弧段被称之为一个扇区(图践绿色部分)。扇区是磁盘的最小组成单元,通常是512字节。(由于不断提高磁盘的大小,部分厂商设定每个扇区的大小是4096字节)
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,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,并从外缘的“0”开始编号,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,称之为磁盘的柱面。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。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,因此,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。 如下图
存储容量 = 磁头数 × 磁道(柱面)数 × 每道扇区数 × 每扇区字节数
上图中磁盘是一个 3个圆盘6个磁头,7个柱面(每个盘片7个磁道) 的磁盘,图3中每条磁道有12个扇区,所以此磁盘的容量为:
存储容量 6 * 7 * 12 * 512 = 258048
机械硬盘读取速度和转速有关
寻道时间:磁头从开始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所需要的时间,寻道时间越短,I/O操作越快,目前磁盘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在3-15ms,一般都在10ms左右。
旋转延迟时间:盘片旋转将请求数据所在扇区移至读写磁头下方所需要的时间,旋转延迟取决于磁盘转速。普通硬盘一般都是7200rpm,慢的5400rpm。
数据传输时间:完成传输所请求的数据所需要的时间。
从上面的指标来看、其实最重要的、或者说、我们最关心的应该只有两个:寻道时间;旋转延迟。
假如:7200转/分=120转/s
转一圈花费的时间:0.008s
平均延迟时间:转半圈花费的时间4ms
平均寻道时间:5ms
读取响应时间=平均寻道时间+平均延迟时间+数据传输时间(可以忽略)
IDE<SCSI<SATA<SAS<光纤通道(按照读写速度从小到大)
依赖电子存取数据(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)
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-2接口、SATA-3接口、SAS接口、MSATA接口、PCI-E接口、M.2接口、(u.2)SFF-8639接口
协议:
NVME、AHCI
M.2接口的固态硬盘主要优点在于体积小巧、性能出色,比较广泛的用于台式电脑、笔记本、超级本等便携设备中。而U.2接口则具备速度更快,2.5英寸更好的与目前SATA3.0接口固态硬盘兼容,适合主流笔记本、台式电脑,未来潜力较大。不过配备U.2接口的固态硬盘比较少,尚等待成熟。
早起的PATA(Parallel ATA)接口,即IDE接口,在传输数据和信号时的总线是复用的,传输速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。如若提高传输速率,那么传输的数据和信号往往会产生干扰,导致错误。在这种情况下,串行接口技术就产生了。
SATA是 Serial AT Attachment的缩写,即串行ATA接口,有SATA1、SATA2、SATA3几种标准,是将主机总线适配器连接到大容量存储设备(如硬盘驱动器,光驱和固态驱动器)的计算机总线接口。
2000年11月由“ Serial ATA Working Group“团体所制定,取代旧式PATA( Parallel ATA或旧称IDE)接口的旧式硬盘,因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, 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,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,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,还具有结构简单、支持热插拔的优点。
目前已经成了桌面硬盘的主力接口,逐渐向m.2发展。
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硬盘接口,SATA 3.0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熟。普通2.5英寸SSD以及HDD硬盘都使用这种接口,理论传输带宽6Gbps,虽然比起新接口的10Gbps甚至32Gbps带宽差多了,但普通2.5英寸SSD也没这么高的需求,500MB/s多的读写速度也够用。
SCSI主要用于服务器,英文全称为“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“(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),是同IDE(ATA)完全不同的接口,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,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,是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
SAS( Serial Attached SCSI)即串行连接SCSI,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,和现在流行的 Serial ATA(SATA)硬盘相同,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,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。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。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、可用性和扩充性,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。
以往我们都是通过SCSI或者SATA接口及硬盘来完成数据存储工作。正因为SATA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方面的优势,才会让更多的人考虑能否存在一种方式可以将SATA与SCSI两者相结合,这样就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了。在这种情况下SAS应运而生。
光纤通道主要用于高端服务器场景,价格昂贵,英文拼写是 Fibre channel,和SCSI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,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,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,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
光纤接口硬盘需要光信号与硬盘的电信号互相转化,才能实现读写数据。
1.mSATA接口,全称迷你版SATA接口(mini-SATA)。是早期为了更适应于超级本这类超薄设备的使用环境,针对便携设备开发的mSATA接口应运而生。可以把它看作标准SATA接口的mini版,而在物理接口上(也就是接口类型)是跟mini PCI-E接口是一样的。
2.mSATA接口是SSD小型化的一个重要过程,不过mSATA依然没有摆脱SATA接口的一些缺陷,比如依然是SATA通道,速度也还是6Gbps。诸多原因没能让mSATA接口火起来,反而被更具升级潜力的M.2 SSD所取代。
M.2接口,是Intel推出的一种替代MSATA新的接口规范。其实,对于桌面台式机用户来讲,SATA接口已经足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了,不过考虑到超极本用户的存储需求,Intel才急切的推出了这种新的接口标准。
M.2接口是一种兼容性十分广泛的微型接口,该接口可以通过设置其接口上的KEY槽,以实现不同功能的接口,M.2接口可以支持以下协议。
PCIe, PCIe LP
HSIC
SSIC
M-PCIe
USB
SDIO
UART
PCM/I2S
I2C
SMBus
SATA
Display Port
NVM Express(NVMe),或称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规范(Non-Volatile Memory express),是一个逻辑设备接口规范。他是与AHCI类似的、基于设备逻辑接口的总线传输协议规范(相当于通讯协议中的应用层),用于访问通过PCI-Express(PCIe)总线附加的非易失性内存介质,虽然理论上不一定要求 PCIe 总线协议。
此规范目的在于充分利用PCI-E通道的低延时以及并行性,还有当代处理器、平台与应用的并行性,在可控制的存储成本下,极大的提升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,降低由于AHCI接口带来的高延时,彻底解放SATA时代固态硬盘的极致性能。
NVME协议的优势
1、性能有数倍的提升;
2、可大幅降低延迟;
3、NVMe可以把最大队列深度从32提升到64000,SSD的IOPS能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;
4、自动功耗状态切换和动态能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功耗;
5、NVMe标准的出现解决了不同PCIe SSD之间的驱动适用性问题。
M.2接口的固态硬盘宽度22mm,单面厚度2.75mm,双面闪存布局也不过3.85mm厚,但M.2具有丰富的可扩展性,最长可以做到110mm,可以提高SSD容量。M.2 SSD与mSATA类似,也是不带金属外壳的,常见的规格有主要有2242、2260、2280三种,宽度都为22mm,长度则各不相同。
![](/static/attach/20210519/96b550e5e9ab41eb98275e0b55c2397c.2 .png)
不仅仅是长度,M.2的接口也有两种不同的规格,分别是“socket2”和”socket3”
看似都是M.2接口,但其支持的协议不同,对其速度的影响可以说是千差万别,M.2接口目前支持两种通道总线,一个是SATA总线,一个是PCI-E总线。当然,SATA通道由于理论带宽的限制(6Gb/s),极限传输速度也只能到600MB/s,但PCI-E通道就不一样了,带宽可以达到10Gb/s,所以看似都为M.2接口,但走的“道儿”不一样,速度自然也就有了差别。
下图为M.2接口走SATA通道的速率
下图为M.2接口走PCIE通道的速率
在传统SATA硬盘中,当我们进行数据操作时,数据会先从硬盘读取到内存,再将数据提取至CPU内部进行计算,计算后写入内存,存储至硬盘中;而PCI-E就不一样了,数据直接通过总线与CPU直连,省去了内存调用硬盘的过程,传输效率与速度都成倍提升。简单的说,我们可以把两种通道理解成两辆相同的汽车,PCI-E通道的汽车就像是在高速上行驶,而SATA通道的汽车就像是在崎岖山路上行驶。很显然,PCI-E SSD传输速度远远大于SATA SSD。
目前PCI-E接口通道有PCI-E 2.0 x2及PCI-E 3.0 x4两种,最大速度达到32Gbps,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使用,而且早期PCI-E硬盘不能做启动盘的问题早解决,现在旗舰级SSD大多会选择PCI-E接口。
虽然PCI-E SSD有诸多好处,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。PCI-E SSD由于闪存颗粒和主控品质问题,总体成本较高,相比传统SATA固态硬盘价格贵一些。另外,由于PCI-E会占用总线通道,入门以及中端平台CPU通道数较少,都不太适合添加PCI-E SSD,只有Z170,或者是X79、X99这样顶级平台,才可以完全发挥PCI-E SSD的性能。总的来说,如果你是一个不差钱的土豪,那么就 PCI-E SSD吧!
U.2接口别称SFF-8639,是由固态硬盘形态工作组织(SSD Form Factor Work Group)推出的接口规范。U.2不但能支持SATA-Express规范,还能兼容SAS、SATA等规范。因此大家可以把它当做是四通道版本的SATA-Express接口,它的理论带宽已经达到了32Gbps,与M.2接口毫无差别。
硬盘的价格和本身性能与储存量有关。一般情况下同容量固态比机械贵。同类硬盘性能越高读写越快越贵。不同品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。
高并发访问,小数据量,可以用SSD存放热数据
热数据:用户经常访问调度的数据
冷数据:不被经常访问调度的数据
高并发、小数据量====》固态
重要数据、低并发、大数据量===》机械
1、一块硬盘的容量是有限的,购买多个盘,又要把多个盘当成一块硬盘用,就需要(raid)工具。把所有的硬盘整合成一个大磁盘。然后再分区,放数据。
2、硬盘阵列有多种方式,有的可以提高读写性能,有的可以提高冗余性
3、多个方式可以混合使用
4、有raid卡后就需要将硬盘插到raid卡上,raid再插到主板上。
5、raid有软raid和硬raid之分,硬raid又分为板载raid和硬raid
1、可以扩展容量
2、可以提高性能
3、可以增加冗余性,保护数据安全
| 种类 | 硬盘数 | 容量 | 冗余性 | 性能 | | ------- | 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raid 0 | 一块以上 | 没有损耗 | 无 | 最好,n单盘性能 | | raid 1 | 只能是两块 | 损耗一块盘 | 100% | 写较慢(写两次),读和单盘无差别(读一块盘) | | raid 5 | 至少三块以上 | 损耗一块盘的容量 | 较高 | 读写都比较慢,其中一块盘做校验 | | raid 10 | 四块以上 | 一半 | 100% | 读=n单盘性能/2,写较低于读 |
1、
冗余从好到坏:raid1、raid10、raid5、raid0
性能从好到坏:raid0、raid10、raid5、raid1
成本由低到高:raid0、raid5、raid1、raid10
2、根据不同的需要做不同的raid
比如web、负载、zabbix等服务器硬盘里面只需要装系统可以用两个固态做raid 1,
数据库可以用16t固态加32t机械做raid5,虽然用raid 10更好,但是要考虑公司财力问题,选择最适合公司的方案。
3.
SSD+SAS机械====》土豪搭配
SSD+SATA机械===============》常规,对速度有特殊要求
SAS机械===========》常规,比较核心业务使用,对速度要求常规
SATA机械===》内部服务
1DB=1024NB
1NB=1024BB
1BB=1024YB
1YB=1024ZB
1ZB=1024EB
1EB=1024PB
1PB=1024TB
1TB=1024GB
1GB=1024MB
1MB=1024KB
1KB=1024B
1B=8bit
ps:市面上卖硬盘都是按1000来计算,硬盘上也需要安装出厂内置系统驱动之类的。所以你买的2T硬盘实际只有1.8T左右
1、作用:方式光盘
2、光盘:基于激光原理读写二进制信息。可以用来听音乐、安装程序、游戏。一些正版系统软件等出售会直接出售光盘(相比U盘便宜)
扩展
3、U盘:基于芯片电信号存储。出了可以存放音乐,电子文档等一些信息外。可以做成启动U盘。
作用
1、实现远程管理服务器的开关机
2、自带远程管理卡无法看到开关机过程画面
3、购买独立远程管理卡可以实现
4、在服务器独立运行的pc,与服务器主板上BMC管理芯片通信,监控与管理硬件的状态信息。拥有自己的系统和IP地址。
1、搭载以上所有硬件的平台,是连接所有硬件的电路板。
2、所有板卡都要通过主板发挥作用,主板性能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
3、电脑主板按不同的架构标准和各种不同的组件、接口组成。
PCI插槽主要用于功能扩展,比如台式PCI-E X16可以用来插显卡(PCI-E X16支持向下兼容,可以接所有PCI扩展卡)、声卡、网卡、usb扩展卡,PCI接口的固态等。
主板芯片组几乎决定着主板的全部功能,相当于主板的大脑,其中CPU的类型、主板的系统总线频率,内存类型、容量和性能,显卡插槽规格是由芯片组中的北桥芯片决定的;而扩展槽的种类与数量、扩展接口的类型和数量(如USB2.0/1.1,IEEE1394,串口,并口,笔记本的VGA输出接口)等,是由芯片组的南桥决定的。还有些芯片组由于纳入了3D加速显示(集成显示芯片)、AC97声音解码等功能,还决定着计算机系统的显示性能和音频播放性能等。
负责主板上电后各部件自检,设置,保存,一切正常后才能启动操作系统。记录了电脑最基本的信息。
按功能分为内存槽、pci槽、AGP槽等,比较久远还有ISA槽。
如软硬盘、键盘鼠标、打印机、usb、COM1、COM2、音频、网卡等
提供对图像数据的快速处理,大型游戏和渲染的必备组件。
布线要规整,每根线打好标签,方便管理。出现问题方便排错修改等。